2022年8月26日上午,国家气候中心举办了《气候与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论坛》(第一期),邀请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颖研究员做了“中国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最新进展”精彩报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主持了论坛。孙颖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检测归因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重点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团队最近两年的最新进展。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最早提出最优指纹法为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来,气候变化检测归因成为历次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气候变化检测归因主要包括长期变化趋势归因和极端事件归因两个方向。长期变化归因回答的问题是观测到的长期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温室气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极端事件归因关注的是人类活动是否改变了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
国家气候中心检测归因团队主要关注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归因以及极端高温、强降水事件的归因工作。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百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检测归因;19世纪中叶以来青藏高原基于树轮密度重建资料的晚夏气温变化归因;全球和中国百年气温日较差归因等。百年尺度归因的挑战和难点在于早期气候资料质量较差,不确定性较大等问题。团队在不同资料比较、质量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从中国和青藏高原区域的极端温度、年温度和季节温度的长期变化中清晰的检测出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团队也对中国强降水变化的检测归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降水的归因相对于气温的归因更为复杂,主要受到降水信噪比低、模式对降水模拟性能较差等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极端指标、不同检测归因方法、不同资料处理方法等方案,发现人类活动对中国极端降水长期变化产生了清晰的影响,尤其是温室气体的影响较好地服从了CC方程。针对2022年全球不同区域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情况,报告也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中国高温的影响。通过对2013极端高温事件归因研究的回顾,指出人类活动增加了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概率,未来极端高温事件将成为新常态。2014年孙颖研究员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文章曾经预测类似2013年发生的极端高温事件将每隔4-5年发生一次,2013年、2017年、2022年这几年的极端高温事件印证了文章的结论。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平均温度升高,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这背后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尹红 供稿)
版权所有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