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气候动力学、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
研究领域 | 主要研究内容 |
---|---|
一、东亚气候多尺度变异的机理和可预测性 |
1.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气候次季节-季节(S2S)、季节-年际、年代-年代际变异的规律和机理;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对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极端或持续性事件等气象灾害形成的影响机制。 2. 气候系统自然变率中的热带和中高纬海气相互作用、中高纬(包括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极区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全球不同时间尺度的主要气候现象或模态(如MJO、BSISO、ENSO、PDO、AO/NAO、AMO等)及区域性人类活动强迫(气溶胶、城市化等)对东亚气候多尺度变异的影响机理。 3. 东亚气候变异的可预测性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特征和机理;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和区域性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现象或模态及其对东亚影响的变化特征、机理及可预测性。 |
二、全球气候系统和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发展 |
1. 重点针对湿过程、边界层过程、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过程、陆面过程、海冰过程等,改进和发展全球气候系统预测模式;优化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关键物理过程和分量模式耦合技术,改进和发展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发展适用于东亚区域的多模式集合预测方法。 2. 评估和改进新一代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东亚气候及其变异、主要气候现象和模态、全球主要遥相关等的模拟能力;研发适合东亚地区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实现东亚区域1公里和关键区百米尺度相结合的嵌套网格,提高区域极端或持续性事件的精细模拟和预测。 3. 评估和改进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对东亚和全球气候多尺度变异的模拟和预测能力;检验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次季节-季节(S2S)气候变异、季节-年代际(S2D)气候变异、主要气候现象和全球遥相关等的模拟和预测能力,揭示误差来源,提出改进方法。 |
三、全球气候现象和东亚气候预测关键技术 |
1. 针对全球主要气候现象或模态及其对全球及东亚气候变异的影响,研发基于可预测信号的物理统计和基于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动力-统计结合的次季节-季节、季节-年际以及年代-年代际气候变异预测技术。 2. 针对全要素、精细化气候预测需求,研发动力模式误差订正和最优可预测信息挖掘技术,研发基于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和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动力-统计降尺度气候预测技术,研发动力模式多尺度气候预测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建立全球和东亚区域智能网格预报产品。 3.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动力模式气候预测产品后处理和订正技术,研发适用于多时间尺度气候预测和因子诊断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高影响的灾害性气候事件智能识别、监测和预测技术。 |
四、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和影响评估 |
1. 开展气候变化的规律、机理和影响研究,检测地球系统增温类型及人类活动等主导因子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高温热浪、暴雨、干旱(骤旱)、雾/霾、台风等极端事件的影响机制。 2. 建立气候变化和重大气象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全球和中国未来重点领域、典型脆弱区、敏感人群的风险评估,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归因定量分析,开展年代际气候预估及影响评估。 3. 开展气候变异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和预估,研究国际气候评估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影响,评估有序适应和减缓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
版权所有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