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中国气象局“梅雨和低纬度系统监测预测业务能力及团队建设”启动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还开通了腾讯会议室。来自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等15家单位特邀专家和项目工作组与技术组骨干50多人出席了线下和线上会议。
按照会议日程,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张莉、团队技术组联合组长周兵首席和陈丽娟首席分别主持了领导致词讲话与工作计划、团队建设专题报告和特邀报告。预报司龚志强处长首先分析了业务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明确指出2020年超强梅雨事件是一个触发机制。为了加强梅雨业务监测预测服务能力和相关技术研发工作,国家气候中心承担梅雨业务发展的专项工作,在多次修改的基础上使得梅雨与低纬度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丁一汇院士在发言中激动地回顾了早期暴雨研究的历史,由中国气象局发起,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地方气象局等多家单位,集中力量通过20年的科技攻关,把中国暴雨三大地区联合起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中国暴雨监测预测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理解的暴雨知识很大一部分是当时的成果。暴雨是我们国家的心腹之患,暴雨和台风是两大事情,我感觉这次业务团里建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非常支持这个项目。
贾小龙副主任在发言中明确表达国家气候中心非常感谢预报司在组建和推动“梅雨与低纬度系统监测预测业务团队”的贡献。指出对我国来说,东亚夏季风进程中梅雨的监测预测是汛期气象服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梅雨强降水的极端性也已呈现,如2020年出现“超级暴力梅”。梅雨预测需要考虑热带海洋状况和对流活动、需要考虑MJO的影响、需要考虑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综合作用。建立业务团队集中攻关,对提高江淮流域梅雨气候预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很高兴看到团队今天正式启动了,由于特殊原因,有线上线下专家学者管理者共同参与,也要感谢丁一汇院士、何金海教授、张庆云研究员等多年来一贯支持,希望团队在未来3年取得重大突破,为梅雨与低纬度系统监测预测做出更大贡献。
丁一汇院士做了“近百年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水事件气象分析”特别报告,何金海教授和张庆云研究员分别报告了“关于2020年“暴力梅”极端性成因的讨论”和“梅雨期降水模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在前沿和理论上给出了指导和支撑。项目负责人周兵研究员代表团队介绍“梅雨和低纬度系统监测预测业务能力及团队建设(2021-2023)》工作汇报”。咨询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的进展状况,针对未来研究方向、亮点成果的提炼以及技术路线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随后团队各参与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亮点并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研究计划和任务分工,为顺利完成项目目标做好总体规划。
金荣花副司长认真听取了业务团队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汇报,在会议总结中强调以下四点:一是希望相关单位高度重视业务团队建设的重要性。预报司对梅雨与低纬度系统监测预测团队寄予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完成预期的目标。二是梅雨带在全国雨型分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聚焦梅雨相关问题的预测攻关,可以缩短期望梅雨精准预报的距离。梅雨监测国家标准已迈向精密监测目标,要把梅雨研究成果提炼成具体指标,集成有效技术,提高重大和极端事件的复盘总结能力。三是发挥中国气象局业务团队运作机制优越性,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应用和科技合作。“启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机制,学术报告和学术氛围可启发大家交流,共同解决业务技术瓶颈问题,促进团队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今年梅雨监测预测服务工作。今年气候异常凸显,目前南海夏季风即将爆发,汛期任务繁重,希望团队有所作为。最后,金荣花副司长再次表达对国家气候中心的感谢!感谢业务团队牵头单位在组建和实施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气候服务室)
版权所有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