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上午,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气象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以“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BEX)”为主题,展示HUBEX试验以来,气象水文科技发展成果和流域气象业务服务成效,促进气象行业科研和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淮河试验研究的开展。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张建云通过视频参加开幕式并做特邀报告,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参研究员参加了开幕式并做特邀报告。受副省长张曙光委托,省政府副秘书长戴启远出席了会议并做讲话。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胡劲松先后致辞。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流域四省气象部门、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安徽省水文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
胡雯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视察安徽,第一站就来到淮河汛情的“风向标”—王家坝闸,对治理淮河作出重要指示,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必将持续推动气候、环境与水文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为保障淮河流域生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安徽气象部门将认真谋划安徽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抓紧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大开放合作、科技交流和协同创新,更好的服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
胡雯强调,1998年多部门联合开展了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试验(HUBEX),后续又开展了LAPS试验,973暴雨外场试验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年正值HUBEX淮河试验完成二十周年。这20年来,气象部门始终把守护淮河安澜作为汛期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流域四省气象部门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淮河流域气象科研及业务发展,预报预测能力不断提升,为淮河防汛减灾的决策参谋作用越来越凸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胡劲松在致辞中指出,加快推进新时代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不仅需要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战略谋划、强化科技供给、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更需要深化气象科技合作,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期盼与会的各界专家学者、各相关科研单位和广大气象业务科研人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好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智慧,积极建言献策,深入研讨交流,面向淮河流域防灾减灾和生态经济带的需求,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淮河试验研究的开展,加强流域气候和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变化监测与分析,为开展流域精细化分析、分类研究和差异化应对打好基础,不断提升流域气象服务供给的科技支撑能力。
开幕式结束后,胡雯做了《淮河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及科研发展》特邀报告,丁一汇院士通过视频做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进展》特邀报告,张建云院士通过视频做了《变化环境下洪水预报面临的问题和思考》特邀报告,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做了《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技术进展》特邀报告,许小峰研究员做了《气象小卫星——天基观测的拓展空间》特邀报告。13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开展学术交流。(记者站)
版权所有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