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小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2018YFA0605600,执行期限:2018-2023)
项目负责人:任国玉 研究员,主持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主要参加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近半个世纪,全球气候进入快速变暖阶段。针对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在气候快速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区高温热浪、短时强降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增强,其衍生的灾害损失和影响日益加重。但是,受基础数据和模式能力的限制,更长时间尺度的极端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十分欠缺。目前尚不清楚,在全球快速变暖前、后,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究竟有什么显著差异?其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通过集成高分辨率的代用、器测和模拟数据,综合利用统计、动力分析技术,对小冰期以来不同时间尺度极端气候变化的特征及驱动机制开展深入研究。
项目研究目标
旨在构建更高分辨率、更长时间尺度的极端气候资料序列,包括过去600年具有年、季分辨率的极端气温、降水代用资料序列,以及过去160年具有日、亚日分辨率的极端气温、降水和台风器测资料序列,揭示全球快速增暖前、后不同时期、不同时间分辨率的极端气候变化时空格局和成因机制,并阐明历史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树轮、历史文献、石笋等代用资料,研发季节尺度上气候要素提取方法和区域极端气候序列集成重建技术,构建研究区季节性极端气候指标历史序列,揭示过去600年冷暖、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时空格局;基于地球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开展不同强迫因子对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探索重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并评估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和途径;开展早期器测气候资料拯救、质控、均一化和系统偏差订正研究,重建20世纪中期以前的登陆台风过程,构建过去160年具有日、亚日分辨率的气温、降水和台风指标序列,揭示极端气候演化时间特征和空间格局差异;基于观测和模拟数据,应用先进统计技术,开展近百年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和重大单次极端气候过程的归因研究,阐明人类活动、自然强迫和内部变率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相对贡献。
课题设置
01课题 历史时期气候集成重建与极端气候变化规律研究
02课题 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03课题 现代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时空特征与关键过程研究
04课题 近现代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趋势的归因研究
版权所有 © 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Climate Prediction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