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及亚洲地区近千年地面气温和降水格点数据集研制和分析”通过验收
2017年5月17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在北京组织进行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及亚洲地区近千年地面气温和降水格点数据集研制和分析”的验收。该项目由国家气候中心牵头负责,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江西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所、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气候中心等7个单位参加共同完成。
在2011-2014年共四年的执行期内,项目制定了以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为主的历史气候代用资料的质量评估标准,据此整理和采集了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历史气候代用资料,开展了树木年轮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的质量控制和信息评估;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代用资料的时空代表性;研制了典型地区历史气候信息同化技术,完成了相应的历史气候格点数据集;开展气候区划,研制了典型区域平均序列,分析了历史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历史气候格点数据产品信息制作和发布模块。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收集整理了国内历年来发表的相关树轮气候重建文章,并利用国际年轮数据库和国际气候数据库等数据源,整理分析了中国及亚洲地区对气候具有指示意义的60个树轮宽度或最大密度年表及56条气候重建序列。补充采样点20个,利用相关的树轮年表重建了20条气候序列,其中温度序列7条,降水序列13条,建立了当时国内最全的历史气候重建数据库。编制完成了树轮宽度、密度、灰度和同位素数据筛选方案和质量标准,形成技术标准。项目依据气候区划,利用器测时期气候要素观测资料,以及历史气候代用资料,逐一分析了每条代用气候资料序列对所指示气候要素的空间代表性,及每条代用气候资料序列对以年或季为单位的气候要素的代表性,以及不同代用气候资料序列对不同时间尺度(年代际和年际)气候要素变化的代表性。项目组还利用收集和建立的历史气候代用资料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现有气候模式对历史气候模拟结果(含所有已知外部自然强迫,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大气温室气体等),利用中国区域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过去千年以上的历史气候代用资料,对典型区域过去千年气候要素进行了融合。项目组以研制的格点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历史气候数据产品信息制作和发布模块,该模块具备基本的数据检索、查询以及图形、数据展示功能,通过了系统功能测试并实现了业务应用。
项目所研制的基于不同格点数据的区域平均序列对于各业务单位了解我国不同区域温度、降水等气候变量的历史气候变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目成果已经在部分科研业务单位投入应用,并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潜力。最后,验收组一致通过了该项目的验收。
版权所有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