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强力推动、企业研发持续投入以及民间力量不断呼吁,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在芬兰的利用,这不仅使芬兰化解了国内能源危机,还让它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国家之一
芬兰的成功与其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有关,其中突出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经占芬兰整体能源利用的25%,而中国仅为1.8%,芬兰也因此成为欧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芬兰为什么能做到呢?
政府扶持
泥煤,这种被能源富足的国家不屑一顾的能源,在芬兰却成为能源供给中的一根救命稻草——他们用泥煤来发电,福尔萨市近五万人口寄希望于其提供电力、水暖。不仅仅是泥煤,一些也许只有在科教记录片中出现的能源利用情景正在芬兰的各地上演着。
芬兰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度。从1930年代开始,芬兰就为国内高涨的能源需求担忧。此后,芬兰一方面依赖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决定利用国内的可再生能源。
芬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到1960年代初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当时,芬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决定对国内可再生能源项目给予补贴。
芬兰政府规定任何企业都可以向政府申请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的资助,政府将给予25%-40%的资金补贴。
1980年代,芬兰政府还专门设立国家技术创新局,推动芬兰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1990年代,芬兰政府意识到单纯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还远远不够,因此决定向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征税,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时,芬兰设立了一种独特的税种——“碳税”。以2002年为例,芬兰碳税税率一般为每吨二氧化碳1712欧元,而天然气的碳税减半。
碳税实质是一种调节税,它通过向使用石油、煤这些化石燃料的企业征税,来补贴使用生物燃料的企业。从而,诸如沼气、泥煤等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开始有利可图。芬兰最大的开发生物能源的WAPO公司,也从那时起不断盈利。
企业呼应
当发现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能获得商业回报之后,芬兰工商界立刻给政府的政策鼓掌。1990年代后,双方逐渐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
如今,企业已经自觉地开发各种新技术。“发展技术就是发展竞争力,也就是减少污染。
在芬兰历史上,即使是1990年代经济低潮的时候,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是有增无减。全球重要的船舶动力提供者瓦锡兰集体首席执行官乌里·尤汉森透露,芬兰政府每年给予瓦锡兰700万欧元的技术研发补贴。
正因对研发投入的重视,芬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各种技术不断发展,这也促进了能源企业的效率。3月29日,记者在福尔萨发电厂看到,包括负责人麦卡·帕苏拉在内只有9个工人,即使如此,工厂的电脑操作室一切井井有条,各个仪器上的检测画面实时反映着燃料以及发电的运行情况。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来——芬兰全国共有近200家大型企业同政府签订协议,从1998年至2004年,这些大型工业企业将在节能方面投资2.21亿欧元。
民心所向
在政府推动新能源利用的同时,芬兰能源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也一直要求政府实施强硬的能源节约措施。
芬兰能源协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我们想影响新的国务院的能源政策。”3月28日,芬兰能源协会信息传播主管佩卡·图斯奈说。这种游说同样在芬兰工业协会发生。该协会经济政策主管朱西·穆斯托宁说,他们主要借助报纸、网络与公众、政府进行沟通。当政府做出一项能源方面的政策的时候,都会向他们咨询相关的法律以及意见。比如在芬兰建设核电站,协会专家预备了很多资料与立法委员进行商议,表述不同意见。芬兰的绿党也是另外一组强有力的游说力量。显然,这种节能、环保的意识已经扎根在芬兰的公民心中。芬兰已经走过了如何使新能源技术商业化的阶段,现在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环保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
(摘自4月26日<南方周末>曹海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