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北京8月1日讯(记者张巧玲)] 确保卫星探测数据精确性和长期稳定性的卫星仪器的相互定标和验证问题,成了近来全球遥感科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近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三号(Fy-3)极轨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工董超华,在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增开的“卫星仪器定标:全球气候变化与数值天气预报的挑战”分会上,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随着气候变化、气候预测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对卫星观测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卫星观测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重要,卫星仪器之间的相互定标和验证问题引起了全球遥感科学家的关注。
董超华说“关于卫星仪器定标问题的分会原来是没有的,增开这个分会足以证明卫星仪器的相互定标和验证问题的重要性!”董超华介绍,要提高卫星观测数据的精度,确保卫星观测数据和相关产品更精确,就必须解决卫星仪器的相互定标和验证问题通过定标,将卫星观测的结果变成可用的物理量。
比如气候,在一年内或者在十年内只变化了零点几度,卫星如何能保证在这十年内能以一个比较稳定的、精度比较高的观测数据给出这十年内有零点几度的变化?现在仪器很多,卫星也很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观测仪器、观测方式。使用这些仪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比如说观测北京某一个地方是10ºC,是不是所有的卫星、所有的卫星仪器观测的结果都是10ºC?如果大家观测的值都不一样,应该相信哪一个?
又如在数值天气预报方面,模式初始值的准确性是保证数字天气预报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从地面观测气候、环境变化获取的资料比较少,因为地面观测要受各种条件限制,而空间观测不受地域、不受天气影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发展就需要更多更精确的卫星资料作支撑。
在此次“卫星仪器定标”分会上,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专家提到,建议在全球成立一个全球空间相互定标系统(Global Space-based Inter-calibration System,GSICS),使卫星观测资料更好用,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气候的观测、数值天气预报、环境变化等”。
董超华还介绍,现在,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美国宇航局(NASA)都有意向跟中国在定标和验证等方面开展合作,具体的合作事项现在正在商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