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 贵阳 6月21日讯 (实习生张楠)] 日前,中科院院士孙枢在中科院贵州地球化学所主办的“中国地球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研讨会上,发表主题为“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及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意义”学术演讲,对二氧化碳的封存技术及有关地质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孙枢院士介绍说,全球变暖将引起包括降水量增加、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后果,人类健康也将受威胁。目前,人类活动已经使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几乎都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2000年比1000~1750年间增加了31±4%。国际组织将CO2封存视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介绍,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包括三部分:
一是捕获:收集并浓缩工业和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据2000年资料统计,大型固定排放源(>0.1百万吨碳/年)占全球化石燃料排放总量的60%。火力发达厂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排放源,因排放集中,捕集效率应当较高。
二是运输:把二氧化碳源处捕获的二氧化碳输运到合适的封存点。
三是封存:把二氧化碳存储到地下一定深度和地质构造中(地质封存)。这要求有地方存、存得住,并且安全、没有环境风险。
根据有关专家应用自行研制的中长期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系统预测,我国2020年排放为15.43亿~21.74亿吨碳,比2003年提高82%~156%。孙枢院士介绍说,届时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其他措施势必更为强化。在那种情况下采用二氧化碳封存技术不失为明智之举。而且我国含油气盆地遍布全国陆地和海域,在我国东部火力发电长较为集中,油气田也相当丰富,这些是我国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地质潜力和有利条件。
孙枢院士建议,当前我国就应妥善安排科研和试验工作。运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学、化学和化工的理论,研究二氧化碳分离、富集、输送、储存过程的特征,阐明碳隔离的机制,确定储存及可能利用的方案,同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碳隔离技术体系。根据研究,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不下六、七种方案。孙枢院士强调,“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要使减缓措施真正奏效,绝不是采取其中任何一种方案,而是需要将这些方案作为一个组合全部用上去,才能起到力挽狂澜的效果。在当前,应当把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置于重要地位。”
--科学时报